科考员一个人驻守北极4个月看极光,太美太

<

在北极地区斯瓦尔巴群岛的中国黄河站,科考队员刘杨一个人在漫漫极夜中坚守了4个多月,研究极光现象,维护站里的仪器。一个摄制组来到这里,把刘杨默默守护这座小小科考站的经历拍了下来,同时让观众了解到地球最北的一座小镇里人们的生活。

12月21日,这部名为《光语者》的纪录片公开上映,让观众看到真正的“追光者”。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片中主人公刘杨和制片人卢武,听他们讲述北极科考和这部影片拍摄的台前幕后。

02:27

一个人驻守北极4个月

年10月,空间物理学博士刘杨来到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独自驻守中国北极黄河站,负责极区空间环境的观测,直到年3月极昼到来时才回国。

拍摄到的极光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三台全天空极光成像仪和一台极光光谱仪的开机关机和数据检查,以及两台磁力计和宇宙噪声接收机的运行维护。“简单地说,每天的工作就是看极光、看极光、看极光,还有维护观测极光的专业设备。”刘杨说。

新奥尔松冬季大约有30个人左右,主要都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有一位用激光雷达做研究的德国人,在那里坚持了20多年。大家保持着友好且有适当距离感的关系。除了每天用餐时间和每周运动时间大家聚在一起,平时更多的是独处。

与刘杨一起打球的外国朋友们

小镇以南还有一座朗伊尔城,那里居住着一群欢快的“地球最北的居民”,他们的生活有着规律的阴面与阳面,他们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光语者”。3月伊始,那里持续了长达4个月的黑暗将被曙光冲破,“光语者们”会举办一场盛大的嘉年华活动庆祝“太阳节”,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据了解,极昼和极夜在不同的纬度不一样,新奥尔松和郎伊尔完全极昼极夜差不多都是4月左右,中间就有一段时间既有白天又有黑夜的情况。

纪录片《光语者》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表现出在同一时空下,“光”是一个人和一群人最清楚的信仰。

刘杨不是第一次去极地,他的工作是做极地空间环境监测,年10月到年的4月他已经在南极待了一年多,执行越冬观测任务。

刘杨在一台射电望远镜前

那次去南极的时候,刘杨乘坐的是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他在南极认识了《光语者》的制片人卢武。那时候卢武是央视的一名记者,跟随南极科考队做报道,和刘杨成为队友。

卢武告诉紫牛新闻记者:“雪龙号上有一百多人,除了船员和科考站的保障人员,其余都是科学家。我从来没有和这么多科学家一起生活过,当时觉得他们挺好玩。在这之前,我觉得科学家都是特别牛的但又特别遥远的一个群体。我虽然在央视也采访过很多科学家、院士,但对他们的工作其实不了解,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东西都是很高大上的。我和他们一起生活了差不多半年,发现他们这些人没有像屏幕上那样不善表达,只不过可能是没有地方好好表达。”

刘杨拍摄的极光

刘杨接到去北极的通知后,当时发了个朋友圈,说要去北极越冬,在那里待4个月看极光。卢武看到之后,就想知道如果刘杨一个人驻守黄河站4个月,心境会不会有一些变化?他想拍这样的东西。

新奥尔松汇集科考站

新奥尔松是一座科研小城,十多个国家的北极科考站都设在这里。当地有个新奥尔松科学委员会,负责协调各国科考队员,对各个科考站人员数量、行程、交通、食宿进行管理,每个科考站的最大容纳量都有规定。各个科考站的计划一般要提前至少半年上报给科学委员会,让他们预先做好方案。

在影片中可以看到黄河站门口有两个石狮子,刘杨说它们是新奥尔松的“著名景点”,是专门从国内运过去的,体现出这个科考站的中国元素。因为黄河站是以黄河命名的,所以站内还有一幅壶口瀑布的画。

黄河站门口有两个石狮子

刘杨说,在新奥尔松,吃饭这个大问题由科学委员会帮助解决,其他生活和工作方面一个人都能搞定,就是有时候一个人搬不动设备,就找附近的人帮忙。大家彼此都会这样相互帮助。

新奥尔松为了防止科研设备受到干扰,不允许使用无线信号的设备,包括手机甚至无线鼠标等,和外界联系使用有线设备。

因为没有手机信号,无法接收短信验证码,起初没有办法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43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