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我都不信,玩个游戏还能治疗各种疑难杂

在老一辈的认知里,电子游戏就是毒瘤般的存在。

它蚕食着一代青年的健康。

荒废学业、视力下降、性格孤僻、重复性劳损、午夜猝死,随口一说净是缺点。

确实,沉迷游戏必然是百害而无一利,无法反驳。

但是,电子游戏还真的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

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如果控制好时间,玩游戏还真的能带来不少益处。

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电子游戏仿佛已有机会摆脱污名与偏见。

随着游戏的泛滥,网吧几乎成了癫痫的高发地,甚至还生出了一款新的现代社会文明病——“电子游戏癫痫症”。

我们就经常能看到类似的报道,某网瘾青年在网吧大战几十小时后,忽然倒地抽搐不已,癫痫发作。

癫痫又称为羊角风,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源于大脑内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

长时间的高分贝音效、图像等强烈刺激和颈部的僵直状态,都有可能是癫痫发作的诱因。

然而反过来,通过电子游戏竟也能治疗本身就罹患癫痫顽疾的病人。

在治疗中,医生会在病人头部“贴”上微电极,然后连接入电脑。

电脑启动后,医生便会鼓励病人玩屏幕上的“开飞机游戏”(控制类游戏)。

不同的是,常人要用手控制鼠标来决定路线,而患者则直接用头脑传出来的脑电波“操纵”飞机飞行。

如果她想得不对,飞机就会停飞或飞错地方,只要想的正确,才能一步步通关。

该项技术应用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被称为“脑电生物反馈”。

通过这样一步步引导游戏者调整脑电波,可将病理波转化为正常人的生理波,达到治疗目的。

截至年,已有20多位高发性癫痫患者获得了显著的疗效。

当然肯定有人说,这种专门设计过的游戏,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游戏”。

毕竟这并不是我们日常接触的以娱乐为目的的游戏,疗效也并不是因为游戏本身的作用。

其实这一类电子游戏中也叫严肃游戏,被定义为“以应用为目的游戏”、“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多用于军事、教育与医疗上。

不过即使不加那么多花哨的技术,就极其普通的游戏本身,也能带来不少益处。

例如只要把控好游戏时间,一款普通射击游戏就能让你视力飙升。

我们常说的视力,其实不单纯是“能看到哪一行字母E”。

它还包括了其他视觉认知能力,如视觉敏锐度、对比灵敏度、色彩感知度和视觉广度。

譬如说,在生活中看东西需要识别边界清晰的物体,也要识别边界模糊的物体。

后者的能力,便是视力中的“对比灵敏度”。

像在背景和前景色差很小的情况下,就极其考验人眼的对比灵敏度,如夜间、雾天开车等。

达芙妮·巴莉菲娅的TED演讲

早在年,脑神经科学家达芙妮·巴莉菲娅(DaphneBavelier)率先做的一个实验,就证明了某些游戏能大幅提升视力,尤其是对比灵敏度。

她把志愿者分成三组,第一组玩射击类动作游戏;第二组玩非动作类游戏;而第三组则不玩游戏。

那些被要求玩游戏的志愿者,每周要完成10到15个小时的游戏任务,并且要保证每天都有游戏时间。

一个月后,玩射击动作类游戏成员的“对比灵敏度”竟大幅提高了43%。

而玩非动作类游戏和不玩游戏的组别,就没发生什么变化。

这43%的提升,日后或许就能使你在恶劣环境中驱车,逃过命中那一劫。

首先在射击游戏中,角色的着装往往是迷彩服或丛林野战服,与背景色十分相近。

如果不努力寻找,人眼很难从画面中找到敌人准确的位置。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目标,我们都会不自觉地“用力”看屏幕。

这时人眼中的睫状肌便会用力收缩,而水晶体则会相应便后,使眼前图像更为清楚。

就像健身一样,在高度紧张的游戏环境下,眼睛的肌肉就会得到相应锻炼。

此外,巴莉菲娅也提出一个全新的解读,或许电子游戏还能够优化人脑对眼界所收到的信号的翻译,从而使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除了对比敏感度的提高,实验中玩射击游戏的志愿者在动态视能、感光速度、反应速度、注意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而相比之下,不玩游戏或玩温和的非动作游戏,就无法达到这个境界了。

除了提升视力,巧用射击游戏还能治疗一些眼部疾病,例如弱视。

弱视通常是由斜视引起,即双眼同时注视指定目标时,由于注意力不平衡,双眼发育的异常。

针对弱视,当下最普遍的治疗方法,便是用眼罩遮住视力正常的眼睛。

这样能让患弱视的单眼得到更多使用的机会,提升视力,好让两只眼睛发育平衡。

然而这种遮光法不但效率不高,且极易受到孩子的抵触。

最有局限性的,还是大部分眼科医生都认为,此疗法在患者8岁以后就无效了。

因为大家普遍觉得,弱视只能在大脑处理视觉的区域发育的关键时期治疗才有效。

如果这种功能失常错过了矫正期,损害将不可逆转。

但是,年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NatinalEyeInstitete)的一项研究却不是这么说的——通过“电子游戏治疗”这些问题都有望迎刃而解。

实验一共有20名从15岁到61岁不等的弱视者参加,其中10人玩了40个小时动作类游戏,另10人玩了40个小时非动作游戏。

这40个小时游戏分为20次,每次两小时在一个月内完成。

在游戏中,他们正常的眼睛也要被眼罩遮起来。

实验后两组受试者,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视觉分辨力都平均提高了30%。

换算下来也就是说,短短40个小时内他们的视力在标准视力表中就整整提高了1.5行(0.15度),效果拔群。

而用普通遮光法,花费个小时,也仅仅能提升0.1度视力。

其实在电子游戏被发现有助视力恢复之前,科学家早就注意到了其在大脑认知上的无限潜力了。

脑科学研究的其中一个目标,就在于尽可能地开发脑潜能,提高人类认知功能。

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却一直非常缓慢。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已知的认知训练都局限于训练的任务,难以完成认知的“迁移”。

通俗的说,就比如我们花了几天训练一个人去记忆电话号码,之后他确实能又快又准地记住一些电话号码。

但如果将记电话号码换成记单词,他的能力还是和常人没什么差别。

这时,游戏的优秀之处就显露出来了。

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射击类游戏训练后,游戏者在反应速度、注意力、视觉能力等方面均能获得优于常人的表现,真正做到认知能力的“迁移”。

除此之外,已有不少研究表明这种更优的认知能力,还能够维持长时间不下降。

所以,就其对认知能力上的潜能,已有不少科学家开始尝试将电子游戏应用到治疗各种与脑部相关的疾病。

如儿童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老年痴呆、精神分裂症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成果。

不过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得郑重地重申一下。

玩游戏的好处不少,但并不意味着玩越长时间的游戏,效果会更佳。

游戏的好处,对那些完全牺牲工作学习时间的人是毫无意义的。

除此之外,也并不是所有游戏都具有促进认知的效果和功能,需要经过详细且严谨的分析。

而且,在科学家还未完全搞清“游戏锻炼大脑”的具体机制前,并不建议盲目使用。

因为几个月前,蒙特利尔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就表明,常玩动作游戏的人海马体中灰质会变少。

这项研究就提醒了那些想要用电子游戏来提升脑力的人群,应该慎之又慎。

海马体与记忆有关,能帮助人们确定身体朝向(空间记忆),并记住过往经历(情景记忆)。

例如出租车司机就被证实拥有发达的海马体,其中灰质更多的海马体也与更健康的大脑挂钩。

但大脑中还有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尾状核,属纹状体中的一个区域。

它是主导行为模式和乏味习惯形成的区域,比如在打字、骑单车、开车时,就能让你“不经过大脑”就能完成某项特殊技能。

然而尴尬的是,尾状核和海马体之间存在一个类似跷跷板似的平衡关系:你多我少,你少我多。

而海马体消耗萎缩得越严重,人就越有可能患上脑部疾病,如抑郁、精神分裂及阿兹海默症等。

志愿者脑部扫描显示海马体部分灰质消失

通过位志愿者,蒙特利尔大学的实验得出,50位玩射击动作类游戏的人就出现了显著的海马体灰质下降。

无疑,在动作类游戏中为追求更快的反应速度,游戏者会过度依赖尾状核,导致海马体萎缩。

只是让人意外的是,玩马里奥一类3D游戏不但没出现灰质减少,海马体甚至还更加发达了。

研究者解释道,在这类3D游戏中,游戏者需要运用到不少空间记忆来记住各种复杂的路线。

如在哪朵花开始拐弯,远离哪一个岩石等,这都会使大脑更多地调用到海马体。

不过,这实验可不能全面打翻那些将电子游戏用于疾病辅助治疗的研究。

此外,它反而还为学者和动作游戏的设计者提供了一些新的设计参考。

例如在游戏中不内置GPS或指路系统等,使游戏者更好的运用海马体中的空间记忆功能,抵消不良影响。

所以,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未来。

当你面对传统派的质疑“你成天玩游戏,是不是有病”时,就能大胆地回答“是啊,这不是正在治嘛”。

*参考资料

RenjieLi,UriPolat,WalterMakous,DaphneBavelier.Enhancingthecontrastsensitivityfunctionthroughactionvideogametraining.NatureNeuroscience..02.13

SarahYang,Mediarelations.Playingvideogameshelpsadultswithlazyeye.BerkeleyNews..08.31

电子游戏用于疾病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科技导报.

Thinkstock.Playingactionvideogamescanactuallyharmyourbaian.MedicalEpress..08.08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45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